艺术是谎言,但它述说真理——V
太宰治写《人间失格》,后被野岛伸司引作剧名,同写霸凌,比告白还要恶心残忍。
乙一作《暗黑童话》,我拿给堂弟看,被他告状婶婶,说我学坏,顺带斥日本人骨性扭曲。
松本清张写《砂之器》,诉尽世态炎凉,教清清少年变作弑恩恶魔,繁华一梦终是水覆砂器般脆弱。
坂元裕二担《mother》脚本,描摹世间百样母爱,实说的是亲者不亲,同病相怜的苦症。
山崎丰子撰《白色巨塔》《华丽一族》……,且看东瀛权贵波诡云谲,弄权欺信,错乱人伦,修罗横行。
年轻派里金原瞳的《蛇舌》细写了涉谷街头的边缘少年,堕落无谓到靠折磨肉体获得存在的实感
……
当你接触多了日本近现代的文学艺术作品,多看几部日剧日影,你会觉得这个民族绝望到让人窒息,悲观到让人恶心。
但是真正在日本生活过的人会告诉你,日本哪有那么糟糕,他们的青少年的生活环境要比我们单纯得多,外部压力轻解地让人羡慕,无论是清洁工还是大富翁,安于现世的人都活得不错。
后来看到一句话,恍然大悟,大抵意思是 ——看电影只是去感受生活,那你的生活到头来不是等于白活。
为何在日本这个国家,霸凌 (Bully) 现象会如此严重和普遍?
上面这个问题里的回答很全面的阐述了日本的校园生态,即使现身说法的排名第一的答案,我也觉得那些事情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,不是日本独有的而是人性劣根。
广州校园暴力事件 视频
有一段时间,国内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,哪一个不是《告白》的翻版。可是我们连面对的勇气都没有,时至今日,这些应当直面的问题被当成疮疤掩盖,你不知道它会自愈还是溃烂成疾。
无疑,日本人是坦荡的,这是自卑到极致的自省,他们不害怕放大任何人性的弱势,供人观赏嗤笑,你骂得越凶,她越是清醒。
这种极端的自我批判,塑造了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别扭民族,他们就是喜欢乐极生悲活不痛快,只为活个明白。
这是吃饱了撑的富贵病!你想得还得不起~
多少人捧着太宰治那句“生而为人,对不起”潸然泪下,可你想想他的人生不过和自我纠葛,他经历过几多饥饿战乱流离欺压?挫折不过是灵感的枯竭,女人的胴体和病痛的轻袭,他囿于方寸和自己过招,输了就寻死觅活。
王尔德遗言“我正在跟壁纸决一死战,只有一个能留在这里。” 最是适合给这些艺术家们。
日本人的生活真的压抑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但我觉得这种压抑无关外在,而是一种自发产生的情绪。当全社会都浸泡在这种自我反省的氛围中时,普通人不断地克制自我的欲念,抬高自身的底线,叛逃者成为了艺术作品里的异类,在现实中被边缘化。这是群体意志裹挟下的产物。
所以日本人成为了高素质的代名词,也出产技惊四座的大绅(bian)士(tai)。
这是一种极具文人气息的民族情怀,她建立在整个民族已经不为生计奔波,不为米馊折腰的基础上。再进一步就是成佛的路了,当把人性看得通透,再辟谷修身,我觉得大和民族还是很有通天面祖的潜质的。你看全世界就属日本人吃饭最少了。
总结一下就是,
电影是电影,生活是生活。
传世的艺术作品大多是疯子的手笔,你别去较劲。
人家是压抑,但那是吃饱了饭的嗝气,你先吃饱再说。
不要以为自己身在天堂,他人皆是地狱。那是目光短浅,也是怯懦不敢直视人性的表现。
其实做一个普通人活得糊涂点没什么不好的。
------
补充:
其实开始回答的时候比较冲动,没组织太好就打了,后段跑题严重,最后被点赞上来也实属意外。
大意是对人性不要悲观主义泛滥,从前的日本文艺作品喜欢走极端,把小恶变大恶,把大恶变沦丧。这是文人的车轮思维,推演太过了,就会绝望,自我厌弃,这会进化到两个极端,要么自己不活了,要么全都别活了。
这就是对人性丑恶的过度演绎的后果,让人害怕正视人性的缺点。这种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关注,普通人是没时间去研究的,都要靠上层建筑去普道。论调太绝望,你让人怎么找出路。
对着极端化人格死磕,还不如正视现实生活。
自私,虚荣,贪婪……是人;共情,自律,热血……也是人。
丑陋是无法被消灭的,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,越是穷困的人,越是明白这个道理,所以活得艰辛但不至于绝望。反而是那些物质欲望饱和的人,他们开始诉求精神净化,搞出乌托邦,超人……这种反人类的玩意,但其实他们自身仍然是狭隘的不完美的人,你会发现过于纠结就会陷入悖论,和王尔德似的,不是你死就是我亡。是谓富贵病,也是最高级的精神病。
学会与人性的缺点共存,才是辛福生活的奥义。
比起苦大仇深地讨论那些熊孩子的业障有多不可原谅,我觉得《告白》带来的复仇快感,暴力美学,非常大快人心呢。有股殉道者的壮烈感,会让人愤怒,让人想要反抗,而不是只能屈服于被裹挟的命运,这比从前的纯粹悲剧要开朗多了。
《legal high》和《家族游戏》都有类似事件的解读,《legal high》SP就是讲了一起“霸凌?”案件。
【日剧SP】Legal High 堺雅人/新垣结衣/广末凉子/荣仓奈奈【人人】(8)
古美门声情并茂地告诉你“欺凌的本质是气氛”骗你说“我们可以使欺凌从这个社会消失!"
那些欺凌的参与者都被他所感化,察觉到自己的错误却不会过度得自责,认识到对他人的尊重。
最后反转结局,居然他妈的是被害人自己跳下去的。
是不是很讽刺?
但是不是充满了希望!
这才是人呀。
比起探寻那些至真至纯的真相,对俗人来说或许还没吃饭重要。
不完美的人所设定的完美,你觉得有多可靠?
比起血淋淋的把人性吊起来打,你不如与之共存。
正视那些缺点,不逃避,也不居高临下地鞭挞,用善意的谎言去引导,为什么非要走到死路里呢?
对人性强加的绝望,难道不是造成被欺凌者选择不反抗的一个内因吗?
------------
近几年日本的文艺作品明显在打翻牌仗,《恶人》《半泽植树》《李狗嗨》《1Q84》……都是在把日本人那矫枉过正的脑回路矫回来,认识“恶”爱上“恶”,这是他们自省的结果,也是反乌托邦的胜利。
凡是不要庸人自扰,世界不完美,人性很自私,但还没有那么糟糕。
饭在碗里,人在床上,人生多美好。
- 我的微信
- 微信扫一扫
-
- 我的微信公众号
- 微信扫一扫
-
评论